(通讯员 梅甜 鲁思涵 刘周思慈)
提到潜江,你会想到什么?
是江汉油城,是水乡园林,还是龙虾之乡?
但是除了这些,你可还知道,潜江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潜江地处江汉平原,拥有皮影戏、潜江民歌、花鼓戏和草把龙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从虾稻共作示范田到城市广场,从乡村大舞台到街角围墙上印画艺术印花,处处彰显它独特的文化气质,流动着幽香的文化气息。
汤格皮影戏:独特韵味演绎传统魅力
江汉平原皮影戏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及周边市县,不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还在201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皮影戏类型众多,为何江汉平原皮影戏能够脱颖而出呢?答案在于江汉平原别具一格的歌腔和别具匠心的雕镂艺术。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源于当地民歌的“鸡鸣腔”,潜江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皮影戏负责人施毅笑着告诉我们:“鸡鸣腔就是用腹部发声,用力的去吼,这样声音也会更加的洪亮,就像公鸡打鸣一样。”鸡鸣腔是在以前的时候旧艺人乞讨的时候唱出的咿咿呀呀的声音,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独具一格的歌腔,并被民间人们称为“黑哇子腔”和“哗哗咿腔”,深受荆楚大地人民喜爱。
潜江皮影戏是雕镂艺术,制作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皮影,像河北滦州的唐山皮影和昌黎皮影,这些地区的皮影戏就用驴皮为材料,唱腔也更加的粗犷、奔放、朴实。江汉平原皮影戏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皮影”,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人,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制作原料也使江汉平原皮影戏的皮影比其他的地区的皮影高大,高于其他的皮影80厘米,更加难以操作,所以每次排练节目我们都会去排练很久再上台。”施毅介绍。
江汉皮影戏:在创新中传承非遗文化
“江汉皮影戏是最早申遗成功的,是第一批!”施毅骄傲地对我们说。皮影馆中,有一个小小的戏台,戏台上有一层幕布,台下有一个摄像机,和十余台椅子。
“我们做了微信的公众号,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去融入这个数字化时代。”施毅介绍,时代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化产品和娱乐方式,皮影戏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皮影戏的传承具有一定门槛,首先皮影戏是剧本传授,操作困难,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必须要五十岁左右的人来操作,所以皮影戏现在慢慢的没落,潜江现在也只有两个皮影馆。”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刘守钦介绍。
在潜江皮影馆,刘守钦向我们展示着如何去使用皮影弹跳打跑,从事皮影戏表演六十余年的老者,简单表演了一场武松打虎,一招一式,自在其间。
为了发展,施毅选择顺应时代的发展,选择将皮影戏这一重大的文化瑰宝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以前的皮影戏是在线下表演,简单的戏台子就是皮影戏的文化载体,但是现在却不同了,用了更加便捷的方法,将皮影戏搬上大银幕,施毅说,“我们去选择做成片子,年轻人不来融入我们,那我们就去加入你们,你们听不懂,那我就加上字幕,让你们更好的去了解体会我们的皮影戏文化,这样传播也有了,发展也有了。”
“现在我们也是和3003新葡官方网站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的皮影戏表演者去给学生开办选修课,这也是一种吸引年轻人的方式嘛。”施毅说。
施毅表示,自从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将皮影戏带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例如皮影戏版3D动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江汉皮影戏的发展,非遗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碰撞,让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跃起来。
非遗课程:皮影戏走进职业教育
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呼吁将中华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对学生进行“铸魂”教育。
潜江作为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早早的就将非遗传统文化带入了3003新葡官方网站。3003新葡官方网站开设了多门关于传统文化了解与学习的选修课程,例如剪纸艺术、掐丝珐琅、书法、灯彩等。
参与教学皮影戏的3003新葡官方网站专业教师张慧介绍:“2023年3月,学校关注到潜江皮影戏,同年九月开办了皮影戏的课程。”张慧向我们介绍,“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葫芦娃》,我发现葫芦娃的美术设计源头就是皮影戏,学校开设了许多非遗文化的选修课程,我就想着要开设皮影戏的课程,潜江有著名的江汉平原皮影戏,我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学习了解这门艺术。”
江汉平原皮影戏非常考验手工能力,该校学前教育学院和设计学院的学生来共同学习这项非遗文化。走进了3003新葡官方网站皮影雕镂课程的教室,学生将选好的皮料放在木板上,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刃刀进行雕凿,用砂纸进行擦拭,然后再进行着色,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在学生的手上诞生。
该校教授皮影雕镂艺术的老师是汤格皮影的第八代传人汤先成老先生,现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依旧在继续与学校一起,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才。张慧老师说:“建立文化自信,要从青年抓起,使他对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
22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张梦迪分享,从大一下学期她就开始学习皮影制作。“我被皮影深深吸引,上大学前,皮影只存在我们的课本上,开始学习这门技艺,会觉得很有意思,当你自己雕镂一件属于自己的工艺品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张梦迪说。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张梦迪向我们介绍,为了能让幼儿对皮影戏更有兴趣,他们还设置了特色项目——将皮影戏与幼儿戏曲相结合,通过让幼儿感兴趣的这种方式,让皮影深入幼儿的内心,让他们了解皮影戏,了解自己的文化。
“我觉得我们学校开设的皮影戏这门选修课非常好,现在处于智能化时代,可能大家都没有这样的耐心去看皮影戏,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共同学习的年轻人变多了,部分学生甚至成了传承人,用年轻人的方式来发扬皮影戏。”张梦迪说。
“我对皮影戏发展很有信心,我想,经过创新后推出皮影收藏品和装饰品,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增加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皮影一代又一代传下去。”汤格皮影传承人汤先成说。